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邀你投票!成都的她们入围2023年度助残新闻人物故事候选名单

文章上传:骉控自动化 浏览量:154 发布时间:2024-04-26

  4月18日,由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宣传促进会联合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新华网开展的“2023年度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故事、助残新闻人物故事”推举宣传活动将正式启动。

  此次推举宣传活动人物故事由各省(区、市)残联和中央新闻单位共同推荐,涌现出大量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基层残疾人和乐善好施、奉献社会的助残典型故事。各地、各新闻单位围绕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巩固拓展残疾人脱贫成果、展示残疾人体育事业等重大主题,着眼社会效益和正能量影响力,人物故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残疾人事业特征。各新闻单位积极关注残疾人事业各领域发展变化,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人道主义思想,用鲜活的新闻人物故事佐证中国残疾人事业砥砺前行,彰显广大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其中,中国残疾人事业新闻人物故事71个,助残新闻人物故事71个。

  此次推举宣传活动分为网络展示和专家审定两个部分。中央各有关新闻单位和各省(区、市)残联推荐的人物故事将在网络上进行公开展示,随后组织专家团队进行公开、公平、公正审定。

  据悉,本次推举宣传活动网络展示阶段将于4月18日10时开启,于4月27日20时截止,历时10天。

  李彦洁,女,汉族,党员,1965年1月出生,四川成都人,毕业于泸州医学院中西医结合专业,长期从事残疾儿童康复治疗工作,现为双流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技术指导负责人。截至目前,累计已有120余名残疾儿童接受过她的康复训练,30余名长期接受训练,多名孩子因此顺利进入常规学校就读。主要荣誉:2013年3月,被评为双流区“巾帼致富能手”;2014年3月,被评为双流区“巾帼致富能手”;2016年3月,被评为双流区“三八”红旗手;2022年10月,被评为成都市助人为乐类“成都好人”。2023年9月,被评为第七届成都市道德模范。

  “天使”和“妈妈”是这样一个世界上最为温柔与温暖的词汇,不论提到哪一个,人们心间都可以感觉到汩汩流淌的爱与善。而在双流,却有这样一位女性,她被100多名脑瘫儿童亲切地称为“天使妈妈”。她,就是成都市双流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技术指导负责人李彦洁。

  李彦洁今年58岁。14年前,44岁的她经营着自己的彦洁保健按摩诊所。因为经验比较丰富、技术高超、服务悉心,李彦洁在双流乃至成都有较高的名望,她的诊所生意也一直很好,常常一位难求。

  就在此时,她得知双流县残联(现为双流区残联)打算建一个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并免费为全区脑瘫儿童开展康复训练和学龄前教育。这一条消息一时间让她辗转反侧。曾经也有脑瘫儿童的父母找到过她,希望她能为孩子做康复按摩。她太清楚这一些孩子和他们的家庭有多需要这样一个机构,有多需要专业的康复治疗了。

  彼时,李彦洁已从事康复理疗20多年,在康复按摩方面已经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她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康复的孩子们。她说,这是她“学医的初衷”。

  为了这份医者的初心,李彦洁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劝说,放下了自家诊所蒸蒸日上的生意,参与到了双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的筹建工作中,并推开了承载着无数残疾儿童家庭期盼的这扇大门。

  然而,随着康复中心的运营,李彦洁心中却生起了从未有过的忐忑与不自信。“我害怕自己不能把这件事做好。虽然我进入康复中心之前,从事康复理疗工作多年,但毕竟之前主要是针对的是成人,并没有专门做残疾儿童的按摩理疗,这对我来说其实还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不过,李彦洁一直就不是一个会轻言说放弃的女人,她感觉自己既不能辜负残联对自己的信任,也不能让那些孩子们的人生希望在自己手上摔碎。于是,她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甚至财力都投到了这项事业中。

  那段时间,不论走到哪里,李彦洁总是随身带着与残疾儿童康复训练有关的书,她抓住一切时间学习,有时一闪而过的灵感也会让她兴奋良久。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和脑瘫残疾儿童的身体健康情况等特点,李彦洁最终自创了一套适合脑瘫儿康复的按摩手法。经过14年的实践证明,这套康复按摩手法对脑瘫儿童身体的康复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在双流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看到每一个送来康复的孩子那严重的病情和家长眼中那无奈与心酸时,李彦洁总是会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压力与责任。

  残疾儿童康复事业任重而道远,身体瘦弱单薄的李彦洁咬牙扛起了所有的压力和责任。

  她悉心为每一名残疾患儿量身定做了康复训练计划,帮他们改善功能,努力让他们融入正常生活。她早出晚归,尽可能多为孩子们做康复训练,和孩子们互动。她不怕苦、不怕累,有的残疾儿童经常流口水,做训练时有的孩子小便还会控制不住,她也从不嫌弃责备他们。她还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到残疾儿童家中走访,了解残疾儿童家庭康复情况,教授家庭康复技巧。每年春节、“助残日”、“六一”等节日,李彦洁还会自己花钱买上书包、文具、玩具、零食等物品上门看望那些家庭贫困的残疾儿童。

  “因为李老师的付出,我的孩子才能有今天这么好的康复效果。”脑瘫孩子佳玉(化名)的母亲勇梅对李彦洁深深感激。

  佳玉1岁时被确诊为脑瘫,那时勇梅感觉自己的天都塌了。其后,他们全家开启了无休无止的求医路,直到来到双流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找到李彦洁。

  刚到康复中心时,佳玉不能走路、不能讲话,只能冒出“嗯”“啊”等几个单音词。“经过李老师的康复训练帮助,孩子慢慢能走路了,虽然走不到几步就会倒下,但这小小的几步可是我们一家人的希望啊。”勇梅说,自己永远记得看到孩子迈出第一步时的那份欣喜若狂。

  事实上,即便是这小小的几步,也需要李彦洁极为辛苦的付出。作为一名康复指导老师,给残疾儿童做康复训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不仅是技术活也是体力活,往往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疼。与此同时,她还要在孩子康复训练效果不是很理想时,调整方案,安慰鼓励家长。

  就这样,孩子的情况慢慢的变好。现在的佳玉已经和其他同龄孩子一样,成为了一名小学生。为了让佳玉上学、康复训练两不误,李彦洁还放弃了自己难得的休息时间,不顾距离遥远和工作劳累,定期到佳玉家里开展康复训练。

  “除了肢体外,佳玉现在的智力水平与正常儿童差别不大,上学期,孩子的语文、数学、英语成绩都在90分以上。”勇梅说,“李老师的帮助让我们感受到了专业的温暖与力量。”

  尽管工作很累,李彦洁也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因为看着经过康复治疗的孩子们一天天好起来,这是让她最开心的事,也是对她最好的“回报”。

  站在康复训练室里,李彦洁看着正在进行康复训练的孩子们,“连坐滑滑梯、行走这些对普通孩子而言最易做的动作,对他们来说,都需要大量的康复训练,这一些孩子其实更难。”在李彦洁的眼中,这一些孩子经过康复治疗,能够和正常孩子一样,上学、融入社会、作出一番成就,“他们应该跟普通孩子一样享受蓝天和快乐。”

  为了收获这些残疾儿童带给自己一份“能够的回报”,李彦洁为不同的患儿制定了治疗方案,每天她都会为到来的孩子进行康复训练——先通过全身肌肉的按摩使其放松,降低张力,使他在训练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再进行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让他的大运动和肢体协调得到更优秀的康复效果。

  对于康复治疗的儿童来说,最大的难点是治疗周期特别长,往往一个简单的康复动作都要重复学习好几个月,这需要超乎寻常的耐心和坚持。因此,每当看到孩子家长和其他康复老师们因孩子没有明显成长而沮丧时,李彦洁总是会用微笑和充满信心的话语激励他们,“脑瘫儿童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一起努力,孩子们一定会慢慢的健康,总有一天他们也能够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学习的。”

  在同事黄江丽看来,正是被李彦洁这一种专业精神所感动,她才有了从始至终坚持在康复中心工作的动力,“当时完全不了解这个行业,后来看到李老师悉心照顾他们,鼓励他们学会走路、说话,不少孩子慢慢回归到了正常的学校、家庭生活,我才渐渐明白这就是这份工作的意义。”

  这也是李彦洁所期盼的,现在的她除了为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也在指导培训年轻的康复老师。她希望能影响更多人去帮助这些脑瘫儿童,因为“康复一名孩子,就能幸福一个家庭。”

  李彦洁,成都市双流区120余名残疾儿童的“天使妈妈”。从2009年参与双流区残联筹建残疾儿童学前教育康复中心开始,她的人生和事业便再也与残疾儿童特别是脑瘫儿童的康复治疗分不开了。14年时间里,凭借着无比的坚韧与耐心,她陪伴着脑瘫儿童行走在漫漫康复路上,也给了他们的家庭以希望。她为每一名残疾患儿量身定做了康复训练计划,帮他们改善功能,努力让他们融入正常生活。她用自己的理想信念和笃定坚持,修复并托起了120余名“折翅”孩子的翅膀。

  在接触大龄心智障碍残障者这个群体之前,杨娟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班主任。作为一名“圈外人”,对曾经的她来说,“自闭症”三个字只是印在书上的白纸黑字,“星星的孩子“也只是在新闻媒体和纪实文学中的报道、科普。对这个群体,和很多善良的普通人一样,会表示同情,以及对他们家庭困境的一些同理之心。但,始终是世界中不会有太多交集的平行星球。直到5年前,她一手创建了“星空里”。在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竹林巷的一个十字路口,有一家不那么起眼的咖啡馆,坐落在锦江区残疾人联合会一楼,院子里有鲜花绿植,屋内咖啡飘香……这家店便是星空里咖啡馆,一家根植于社区,为心智障碍者提供就业服务,支持心智障碍群体及其家庭融入社会的的城市无障碍空间。从这时开始,她的生命开始与大龄心智障碍者(她称他们为”特需伙伴“)的群体生命开始交织,变得密不可分。

  也许是做过十多年中学老师的缘故,杨娟身上具备一种包容、接纳、热诚、愿意支持别人的生命成长的教育者情怀。伙伴们都愿意在她身边学习工作,喜欢叫她“娟老师“。

  怀揣“用一杯咖啡支持心智障碍者融入社会“的初心,坚守”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者情怀。杨娟在2018年成立”星空里“,致力于用社会企业的经营方式,探索商业可持续,帮助大龄心智障碍群体和家庭获得参与社会劳动的真实机会,实现其社会价值。同时,面向社会公众,积极倡导意识无障碍,和残疾人一起,主动走出家门,积极面对世界,拓展残疾人家庭生存空间,建立公众与残疾人群体的链接,增进相互了解,促进彼此融合。

  五年来,通过社区咖啡馆运营,共支持了12位“心青年”实现就业。在成功案例基础之上,积极探索,“就业辅导员“支持下的心智障碍者社区就近、就便就业新模式,帮助了超过30名特殊教育学校毕业生进行”就业转衔“实习,并借助社会资源,为他们开拓社会化就业的可能性。

  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创造和努力之下,“星空里“微光成炬,照亮了大龄心智障碍和他们的家庭,给了他们面对社会的信心和勇气,也让社会大众看见了这样的”特需群体“,爱聚人心,爱暖城市。

  谈到星空里起源,杨娟说她曾被一个问题深深触动:“杨老师,你在你身边看到过心智障碍残疾人吗?你想过星星的孩子长大后去哪里了呢?”我国有超过两千五百万心智障碍者,为何你从没遇到过?由于智力显著低下,他们在沟通、自我照顾、居家生活、社交、健康、安全及工作等方面都欠缺能力,社会长期以来也对这个群体缺乏了解和关注,往往对其产生离不开照顾、没法独立、难以工作的印象。相较而言,拥有软硬件支持系统的聋哑人初次就业率能够达到90%以上,但心智障碍群体常常被视为社会负担,他们难以走出家门,主要靠着政府补贴度日。近年来,得益于一些公益组织的宣传以及一些社会企业就业平台的搭建,人们逐渐接触到这个隐蔽的群体。他们或在面包房里认真烘焙,或在洗车中心里踏实干活,或是凭借天马行空的绘画作品赢得关注……这个群体正向自食其力而努力。

  2018年12月,“星空里”正式成立,成立的前三年,杨娟和团队解决的就是如何“活下来“的问题。从第四年开始,疫情结束之后,怎样从开好一家店到服务一个群体,杨娟开始考虑怎样持续支持更多残障者融入社会,实现就业。

  “带领特需伙伴走出去,让更多人走进来”。政府、残联、企业和事业单位、自己的家人、朋友,都成为她不断连接的对象。星空里咖啡馆,慢慢的变成为城市残健融合文化传播的阵地。“用一杯咖啡支持残障人士共融社会”的经营理念,为残障人士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用文化理念不断打破普通人士和残障人士之间的隔阂,帮助更多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在这样的模式下,星空里咖啡馆构建了多元化的社区服务业务,并打通了就业转型的前后路径,即往前延伸的特殊教育和往后延伸的就业辅导服务,同时还通过品牌建设活动,创设了“星光融合市集”、“星融合唱团”、“微光读书会”、“美丽工坊&花开锦璨”等品牌融合活动,通过持续开展社区融合展览、沙龙读书分享会等积极输出“残健共融”的文化理念。

  星空里的创始人杨娟称心智障碍员工为“特需伙伴”,意思是“我们特别需要他们”。

  “残健融合”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由之路。当残障人士能够在融合的环境中工作时,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应对困难的能力才能大为提升,进而构建起属于自身个人的社会支持网络。因此,有效输出残健共融文化理念,营造平等包容的工作环境和助推和谐的社会环境,成为星空里努力奋斗的终极目标。

  此外,星空里在2021年还成立了星空党建联盟,联合各方党支部共同开展社会助残活动,更好地实现残健共融共享。通过联动各类社会资源,星空里将残健共融文化理念融入各式各样的产品与活动之中,积极营造包容与美好的城市生活空间。如杨娟讲到:“场地是残联免费给予个人会使用,咱们进行空间场景的塑造,对每一位‘星’伙伴进行培训,用我们的爱感染周边的居民,让每一位来星空里的朋友可以感觉到推门见温暖的生活场景。”

  成都市政协副主席里赞同志在星空里调研时提到,“星空里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以创新商业模式实现帮扶社会特定群体的高尚使命”。他还总结到,社会企业首先要做一个有情怀、有良心的社会企业;其次要做一个有好产品、商业模式和战略规划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最后还需要社会各界一同搭建社会化服务平台,联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和资源一同推动社会目标的实现[]。纵观几年来的发展历史,星空里的稳步前进离不开一批具有情怀的管理者、可持续性的组织团队和商业模式以及多方协同的发展路径。这些都帮助星空里更好地将商业运营与社会目标相结合,进而产生更加持久长远的社会效果。

  从一名教师到一位社会企业创办者的转型,星空里成长的五年也是她个人成长的五年。

  她经常提到:“这是这个时代和她个人之间彼此的相互选择。” 支持残障人士及其家庭发展是星空里一直以来坚持的社会使命,也是星空里在寻找小组成员时从始至终坚持的原则。不同于普通商业企业,社会企业的经营团队不能单靠工资这样的物质激励,更需要靠灵魂和精神的力量驱动。经营团队要有愿景,才能够不偏不倚地坚持往前走。因此,星空里在一次次的团队迭代过程中从始至终坚持初心,不断吸引志同道合的青年加入,积极孵化具有使命感的后备团队。同时,星空里还积极寻求社区、政府的支持,为经营团队争取到高校进修学习的机会,逐步的提升经营团队的专业性。

  其二,星空里的运营模式具有可持续性,例如流程的标准化、产品的差异化、服务的去特殊化、及时的市场响应、资金的独立透明以及清晰的企业愿景。杨娟及其团队坦言,新冠疫情给星空里带来不小冲击,这也促使星空里对业务进行了重新梳理:一是将咖啡烘焙馆的各项服务流程标准化,帮助特需伙伴提升服务效率,进而提升服务质量;二是注重顾客体验,优化星店服务,拒绝道德捆绑消费,让大家发自内心地买产品与服务;三是打造差异化产品,提升产品和服务的市场竞争力,比如重点开发门店伙伴的特推产品;四是扩展经营事物的规模,适应外部需求,比如增设会务简餐、设计节日礼盒、开通微信小程序在线购物等;五是追求自我造血,主动减少外部捐赠,避免发生使命漂移。针对这一点,星空里建立了严格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同时也鼓励企业和社会将直接捐赠转化为合理消费,通过购买星店现有的产品和服务来支持星空里的长远发展。六是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输出,通过文化IP(intellectual property)实现更大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如前文所言,星空里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价值观的输出,在整个社会营造残健共融的文化氛围。随着管理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星空里不断探索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成为社会企业的一个优秀标杆。

  其三,星空里形成了多方联动、资源互补、目标共达的合作模式。立足于满足残障人士的就业需求,星空里积极调动多方资源、创新服务方式,不断探索社会企业、社区、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社会力量之间的有效链接[]。比如在星店经营方面,锦江区残联给予了免场地租金的支持;在就业转衔方面,成都市志愿者协会服务基地、锦江区青年见习基地、成都大学教育学院特教系见习基地等提供了就业培训的平台,而星巴克、山姆会员商店、中国平安等大规模的公司提供了就业融合的实训岗位。又如在星融文化推广方面,学习强国、中国新闻网、今日头条、成都日报、四川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星空里进行深度报道,为星空里发声助力。此外,还有许多企业和机构通过星店会务、星店周边、星店沙龙帮助星空里传播尊重、平等的共融文化……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从一个想法到一个模式。残障者作为城市文明的受益者到残障者成为城市文明的积极参与者。杨娟和团队积极实际实践了5年。用实际行动让“星空里”成为了城市温暖的小小地标。

  未来5年,杨娟将带领更多残障者家庭实现劳动价值,融入社会。推广星店周边和星店沙龙,用以支持星店自身运营,助力星店进一步传播共融文化理念。同时,星空里将重点打造就业转衔服务中心,与更多的特殊教育培训基地及爱心企业合作,利用好自身心理服务的专业背景,组建更优质的就业辅导员队伍,提供支持性就业服务,更好地践行“用一杯咖啡支持残障人士共融社会”的理念。

  杨娟如同一个小小的太阳,充满积极向上的能量,并持续为身边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散发她的热量。而“星空里”就像城市里人潮汹涌里的一个小小漩涡,尽管力量微小但一直努力影响着潮水的方向。未来,星空里还将携手社会各界力量,继续发掘公益与商业相结合的助残服务模式,在实现自我良性发展的过程中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就业环境。星空里相信,每位特需伙伴都是夜空中最亮的星辰,让繁星在夜空里闪耀,让爱和美在星空里汇集!

相关视频MORE +